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去(2021)年的文章指出,位於台南學甲的「頑皮世界」,共飼養約300種、2000隻動物。
當然與2014年針對國際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提出的制裁決議,中國在安理會沒投否決而只有棄權的動作相比,這次中國是擺出更朝向支持俄羅斯的立場。在2012年以前甚至因為俄羅斯抱怨中國利用逆向工程剽竊俄羅斯軍備,並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低價傾銷讓俄羅斯損失不貲,使得中俄軍事合作大幅減緩。

但最尷尬的國家,可能會是印度與越南,這兩個與俄羅斯交好,但又高度警覺中國野心的國家當失去俄羅斯從背後平衡中國的選項後,會讓這兩國面臨更強的美中選邊壓力。雖然2021年俄羅斯國安戰略,有抬高印度的戰略比重來平衡中國的角色,與2015年國安戰略直接高舉中國的態勢有所不同。事實上包括白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摩達維亞、羅馬尼亞等國都是普亭覬覦的目標,認為這都是歷史上俄羅斯的一部分,因此只能由俄羅斯統轄,或是由可信任的親俄勢力掌握。但最尷尬的國家,可能會是印度與越南,這兩個與俄羅斯交好,但又高度警覺中國野心的國家。
當然與2014年針對國際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提出的制裁決議,中國在安理會沒投否決而只有棄權的動作相比,這次中國是擺出更朝向支持俄羅斯的立場。雖然俄羅斯還是高度抱怨這個天然氣合同,但在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已經趨於惡化下,俄羅斯現在有求於中國。臉書母公司Meta推出新功能,將含有氣候變遷相關資訊的貼文中,放入標示(label),引導用戶至臉書「氣候科學中心 (Climate science information Center)」,企圖以該中心提供的正確資訊,打擊氣候變遷假新聞。
然而,「打擊數位仇恨中心(Center of Countering Digital Hate)」的最新分析指出,超過一半關於氣候變遷否定論的貼文並未被置入標籤。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也過去警告該公司若不做出改變,並阻止氣候變遷不實資訊,國家將會採取行動制裁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也過去警告該公司若不做出改變,並阻止氣候變遷不實資訊,國家將會採取行動制裁。「The Toxic Ten」:擁有1.86億追蹤者的十個氣候變遷否定論網站「打擊數位仇恨中心」在去年11月的報告中提到,被稱之為「The Toxic Ten」的10個網站內容製作者,以Google廣告收入作為部分資金來源,在臉書上發表了大約69%的氣候變遷否定論文章。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The Toxic Ten」透過自己的網站,發表毫無根據、不科學的氣候變遷資訊,並藉由社群媒體,尤其是臉書,來擴大它們的影響力。

目前在主流社群媒體上,「The Toxic Ten」已累計了1.86億的追蹤者。標籤功能未起作用,高達五成文章無標示根據《路透社》報導,「打擊數位仇恨中心」於去年5月至今年1月期間,開始針對Meta新推出的標籤功能進行分析。同時也與事實查核機構合作,針對不同內容的真實度給予標示,企圖減少不實資訊的散布。然而,「打擊數位仇恨中心(Center of Countering Digital Hate)」的最新分析指出,超過一半關於氣候變遷否定論的貼文並未被置入標籤。
臉書母公司Meta推出新功能,將含有氣候變遷相關資訊的貼文中,放入標示(label),引導用戶至臉書「氣候科學中心 (Climate science information Center)」,企圖以該中心提供的正確資訊,打擊氣候變遷假新聞。延伸閱讀 7間監控公司以假帳號監視使用者,臉書母公司Meta取締、受害者預估近5萬人 臉書等社群媒體的問題複雜難解,「媒體素養」教育才是對抗惡意資訊的長遠之道新聞來源 Facebook did not label posts from top climate change deniers, report says(Reuters) Climate denial still flourishes on Facebook — report(E&E NEWS) THE TOXIC TEN(Center of Countering Digital Hate) Facebook will add a new label to some climate change posts in the UK(The Verge)【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為此,Meta發言人Kevin McAlister向《路透社》表示,在這份研究報告的進行期間,公司還未完全實行標籤計畫,因此會影響報告中的結果。該中心發現在184篇由氣候否定論主要支持者產出的貼文中,總共有50.5%的貼文根本沒有標籤在內。
臉書作為假新聞傳播溫床,必須做出改變臉書在過去一年當中不斷被批評為氣候變遷假新聞散布的溫床。華倫與其他參議員曾在去年的聲明中說道「地球的未來危在旦夕,任何過於大型、太過強大、極度不透明的公司,都不能因此不被究責。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剩下的49.5%貼文,雖然成功被標籤連結至臉書氣候科學中心,但其中只有一篇被事實查核為含有不實資訊
「森林與共匪、自然與解放、自由與解脫」,就是阿比查邦式的影像美學。阿比查邦從2000年起一共執導8部長片,平均每兩部就會奪得一座坎城影展獎座,此輝煌紀錄讓他成為世界最受注目的影展導演之一。2010年阿比查邦拍了《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挖掘出東北人的歷史與記憶,雖然這部政治濃厚的緩慢電影(Slow Cinema)得到坎城影展最高榮耀金棕櫚獎,但是在泰國國內沒有如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再得到威尼斯首獎金獅獎之後回國也熱賣,阿比查邦的電影還被知名媒體半諷刺、半開玩笑地說說:「可能要爬樓梯從高處才看得懂。以上各種超奇幻與超現實的角色,在本片與導演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以很自然的方式展現,宛如泰國東北的日常生活,阿比查邦讓記憶中的東北民間故事混和在敘事與無敘事的影像中。而從今(2022)年一月起,全台將以巡迴方式重新上映《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以及去年得到坎城評審團獎的《記憶》,台灣觀眾可以藉此一次看到阿比查邦最成功與最好的兩部作品。《記憶》結合了當地的劇組,與曾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一起合作的泰國知名攝影師Sayombhu Mukdeeprom以及和副導演Sompoj Chitgaysornpong組成的鐵三角,攝影師在泰國有無數的作品,後來也參與奧斯卡等級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及視覺衝擊強烈的《窒息》。
而在泰國,卻因為文化與藝術教育的不足,藝術電影只能在曼谷首都的幾家小型電影院,靠著小眾的支持繼續堅持理想。最新作品《記憶》,則是導演跟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曾在多年前的約定,雙方有股默契,都希望未來能夠攜手合作。
除了各種生命的奧妙之外,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裡有最濃厚的政治內容,片中提到60到80年代共匪躲進東北森林與政府的抗戰,雖然波米叔叔只是服從當時軍政府的命令,但他的遭遇讓他相信一切都是年輕時殺害共匪的因果,而躲在森林裡的靈猴就也就是共匪的投射。2002年,阿比查邦以《極樂森林》首次在坎城競賽單元「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獲得首獎,且到了2004年則首次在進軍主競賽,並獲得「評審團獎」時,大多數的泰國媒體當時都只聽過坎城影展,但並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慢了好幾天才登刊報導,資深電影記者與現任泰國電影館副主任Kong Rithdee如此回顧。
就像蝴蝶效應一樣,這句話飄洋過海來到「泰國」成為國內一時的話題,這句話被認為不止對電影致敬[1],同時也呼應到國內的皇室與政治情況,因為泰國已被軍政府壟斷權力多年,另外,在5年前泰國九世煌逝世後更是面臨皇室被改革的抗議。阿比查邦的電影相信人與鬼是共存的,虎可以變人、人可以變猴、看不到的能量吸取軍人的靈魂去打已結束的戰爭,我常說這位導演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靈性」,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與前後的作品中,森林與大自然是必備的元素,就跟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一樣,從來沒有遠離「大自然」帶來的神秘與力量,它是最危險也最純粹的地方,同時也是人類最能解放自我與找到自由的禁地。
在軍與皇都長期無法提升曼谷以外的生活水平,成長在泰國東北的阿比查邦更是目睹更多的不公不義。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阿比查邦在去(2021)年憑藉《記憶》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可能是阿比查邦最深奧的電影,片中有大量的符號讓泰國人與外國人能透過不同的經驗得到不一樣的解答,從腎衰竭末期的波米叔叔,在餐桌上遇見回來照顧丈夫的妻子靈魂、失蹤多年化為靈猴的兒子,開始了一趟日常又奇幻的旅程,還同時穿插夢境走進東北的平行時空,看見古代公主與會說話的土虱。多年後,兩人終於一起來到哥倫比亞,拍攝阿比查邦的生涯首部英語電影。
在泰國,因長期濫用1930年的電影法,以及2008年開始有分級制度但依舊保留「禁演」的條例,這樣的審查環境限制了所有敏感內容,包括電影在內所能展現的思想與言論,讓泰國電影創作者與任何形式的藝術家,不是迴避不談任何敏感議題,就是只能用更隱晦的手法去接觸那些內容。文:JC陳柏樺(電影補給站) 「Long Live Cinema。
」在泰國,除了現今的在地電影風潮以外,阿比查邦的電影是最早、也最認真地對曼谷首都拉開距離的東北電影。「山不轉路轉」,因為被封閉,因此有了更多形式與創意手法,這一切造就過去20年來出現多位從泰國走到國際的導演,阿比查邦就是泰國最早以「獨立電影」走上藝術電影領域,把泰國東北的歷史與私人情感相結合,並創作出屬於阿比查邦式的電影。
阿比查邦曾說過:「我的東北電影,其實是來自個人對東北的視角與記憶。泰國東北(又名依善地區)是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同時也是老百姓離鄉最多的落後地區
多年後,兩人終於一起來到哥倫比亞,拍攝阿比查邦的生涯首部英語電影。就像蝴蝶效應一樣,這句話飄洋過海來到「泰國」成為國內一時的話題,這句話被認為不止對電影致敬[1],同時也呼應到國內的皇室與政治情況,因為泰國已被軍政府壟斷權力多年,另外,在5年前泰國九世煌逝世後更是面臨皇室被改革的抗議。2010年阿比查邦拍了《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挖掘出東北人的歷史與記憶,雖然這部政治濃厚的緩慢電影(Slow Cinema)得到坎城影展最高榮耀金棕櫚獎,但是在泰國國內沒有如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再得到威尼斯首獎金獅獎之後回國也熱賣,阿比查邦的電影還被知名媒體半諷刺、半開玩笑地說說:「可能要爬樓梯從高處才看得懂。《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可能是阿比查邦最深奧的電影,片中有大量的符號讓泰國人與外國人能透過不同的經驗得到不一樣的解答,從腎衰竭末期的波米叔叔,在餐桌上遇見回來照顧丈夫的妻子靈魂、失蹤多年化為靈猴的兒子,開始了一趟日常又奇幻的旅程,還同時穿插夢境走進東北的平行時空,看見古代公主與會說話的土虱。
以上各種超奇幻與超現實的角色,在本片與導演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以很自然的方式展現,宛如泰國東北的日常生活,阿比查邦讓記憶中的東北民間故事混和在敘事與無敘事的影像中。文:JC陳柏樺(電影補給站) 「Long Live Cinema。
阿比查邦從2000年起一共執導8部長片,平均每兩部就會奪得一座坎城影展獎座,此輝煌紀錄讓他成為世界最受注目的影展導演之一。阿比查邦的電影相信人與鬼是共存的,虎可以變人、人可以變猴、看不到的能量吸取軍人的靈魂去打已結束的戰爭,我常說這位導演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靈性」,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與前後的作品中,森林與大自然是必備的元素,就跟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一樣,從來沒有遠離「大自然」帶來的神秘與力量,它是最危險也最純粹的地方,同時也是人類最能解放自我與找到自由的禁地。
」在泰國,除了現今的在地電影風潮以外,阿比查邦的電影是最早、也最認真地對曼谷首都拉開距離的東北電影。在泰國,因長期濫用1930年的電影法,以及2008年開始有分級制度但依舊保留「禁演」的條例,這樣的審查環境限制了所有敏感內容,包括電影在內所能展現的思想與言論,讓泰國電影創作者與任何形式的藝術家,不是迴避不談任何敏感議題,就是只能用更隱晦的手法去接觸那些內容。